中国结构周2019 | 陶凌:在西北地区推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迫在眉睫
2019年10月7日-13日,中国结构周2019暨第三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会议即将召开。近年来,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包括左心耳封堵、TAVR、Mitraclip等在内的一系列介入治疗新方法、新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得到了大量临床试验的证实,使得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开始进入“黄金时代”。西北地区人口众多,有大量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医疗水平较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有一定差距,推广介入治疗迫在眉睫。严道医声网采访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请她分享西北地区结构性心脏病治疗进展。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陶凌教授
结构性心脏病治疗将进入介入阶段
谈到本次结构周会议,陶凌教授称非常欢迎这种网络的形式,并且认为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转播准备的病例和手术室是多中心合作的,资源会更加丰富,会议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提升。其次,对于听众来说也避免了舟车劳顿,网络会议也可以覆盖更多的地区和人群。”
陶凌教授在采访中称,心血管医生不遗余力地去学习、掌握、推动介入诊疗发展,与现今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整体形势有关。“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的外科开胸,第二阶段是微创,第三阶段就是介入导管。之前很多病人是先天性的或者是风湿性的,发病年龄偏早,这类病人可采用外科手术治疗。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数量明显增多。这类病人的特点就是高龄发病,介入治疗越来越重要。众多临床研究结果也证明,介入治疗同样也适用于中低危患者,未来采取介入治疗的患者人数可能会超越外科。”
西北瓣膜病患者对介入治疗的需求非常强
近年来,西京医院在带动西北地区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6年1月30日,西京医院成功完成西北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入术,目前已经建立起成熟、高效、多学科联合的瓣膜介入团队,TAVI手术目前数量居全国前列,成为常规开展的手术项目之一。
陶凌教授介绍说,西京医院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已经完成了涵盖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二尖瓣的狭窄和关闭不全等的瓣膜病介入治疗。西北地区有很多高危高龄不能接受外科手术的病人,以前他们只能采用保守治疗,因为心衰等症状在家等待死亡。西京医院开展介入治疗以后,病人需求非常强烈,通过手术结果的观察,病人满意度也非常高。病人对介入有了广泛认知,自然推动了西北地区结构性心脏病的发展。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介入治疗
创新是医疗发展永恒的主题。陶凌教授表示,面对各种疑难病症患者,我们需要不断的创新,这种创新包括器械创新、医疗策略创新,还有团队工作的创新,这些创新对于我们改善病人的死亡率、满足患者需求非常重要。
在中国,创新需要更好地实现“医研结合”。陶凌教授表示,学术与技术是分不开的,任何领域都是如此。
“一个有成就的医生不止技术要高超,临床科研能力也不可或缺。不同的器械在临床表现上是不同的。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与进口器械仍然有差距。好在我们国内从来没有停下探索创新的脚步,国产瓣膜的问世让国内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事业前进了一大步,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介入治疗,推广介入治疗。”陶凌教授说。
在新技术的学习与创新道路上,青年是未来的“主力军”。今年的西京会提出了组建陕西省结构性心脏病联盟的设想,为有志于从事该领域的青年医师们打造一个自己的“新家”。陶凌教授表示,青年联盟为年轻医生提供了思想碰撞与交流的平台,促进结构性心脏病治疗规范发展。青年联盟将在三个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是通过医师之间的交流切磋提高自身水平; 二是积累经验,提高对器械性能评估的认识; 三是开展手把手的教学培训。
2019年10月7日-13日
中国结构周2019
暨第三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会议
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