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中国结构周2019 | 王巍:未来将只有心脏医生,没有内外科之分

1.jpg

2019年10月7-13日,中国结构周2019暨第三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本次结构周以北京作为国内主会场,上海作为国内分会场,同时设置洛杉矶、巴黎等海外分会场。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在线分享前沿新科技,同时,近80台手术全网实时直播,涵盖结构性心脏病技术,如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二尖瓣介入治疗、左心耳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等。在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严道医声网有幸采访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主任王巍教授,请他分享了对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发展的一些展望。

2.jpg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王巍教授

3.png

在发展的初期,就要做好规范

“大概10多年前,德国法兰克福心血管中心主任Horst Sievert教授提出了结构性心脏病这个概念,含义是指由于结构的改变所造成的心脏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大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 王巍教授说,近年来,随着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现在不少人在谈结构性心脏病时,主要是指瓣膜性心脏病,是狭义化的结构性心脏病。

王巍教授表示,TAVR诞生十几年以来,不仅颠覆了传统的主动脉瓣置换方式和路径,而且大大降低了手术创伤,对高龄、高危患者具有巨大的优势。该手术由具备丰富开胸换瓣经验的心外科医生操作,对病情判断、解剖理解和瓣膜定位更为准确到位,即使术中发生出血等紧急状况,也可随时转为开胸手术,安全性大大提高。

“在刚刚开始,就要有规范的意识。”王巍教授指出,之所以要打造“中国结构周”这样一个平台,在希望能够进一步推广一些新的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希望在这一技术在发展初期就开始把它规范起来,避免因技术水平发展参差不齐而对患者造成伤害。

王巍教授特别表示,随着网络时代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在线学习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也可以通过讨论等形式深度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中国结构周”采取的网络化会议形式,可以使更多人受益,也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3.png

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要严控适应症

作为外科医生,王巍教授坦言,对结构性心脏病而言,以外科技术为基础的治疗到今天为止还是一个金标准,介入治疗只是一种替代的方法。近年来,介入技术的发展很快,加之它具有微创的特点,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但每一种技术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局限性,因此在推广这一技术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技术的规范应用,尤其是适应症的选择。

由于治疗难度大,手术风险高,近年来,在瓣膜性心脏病的治疗中,心脏团队的概念开始兴起。“心脏团队”包括心内科、心外科、影像科、麻醉科等多学科的医生共同组成。王巍教授指出,在TAVR整个团队里,外科团队有优先发言权,只有经过外科团队评估后认为TAVR确实对患者有益才能进行。

“在最近10年、20年,也许更长时间,介入技术的发展会很快,而且是越来越快,但是它同时也是有局限性的,它不是可以包治百病的,这个是要说明的。”王巍教授表示,对于瓣膜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而言,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由于发展时间还短,对瓣膜植入后长期效果以及瓣膜老化、毁损等方面的临床研究还不够,这也是国际上一般将心脏瓣膜植入患者限定为65岁以上的重要原因。

8月16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球囊扩张瓣膜Sapien 3和Sapien 3 Ultra以及膨胀式瓣膜Evolut R和Evolut PRO用于低危严重主动脉瓣狭窄人群。但王巍教授指出,低危并不一定意味着低龄,起码到现在为止,心脏瓣膜植入的适应人群还应该坚持65岁以上的标准。

“每一种治疗都有它的适应症,作为医生,要知道患者的风险和获益是什么,而不能因为自己会这个技术就把它滥用。”王巍教授说,“那你就害人了。”

3.png

医学培养模式需要适应介入发展

近20年来,冠脉介入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不少心脏内科医生走进导管室成为了介入医生。在瓣膜性心脏病迅猛发展,又将为心脏医生带来哪来机遇和挑战呢?

王巍教授指出,与冠脉介入相比,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更加复杂。从图像的角度看,冠脉介入主要是二维图像,而瓣膜性心脏病介入面临的是三维图像,需要医生具有很好立体思维能力,而在这方面,外科医生则更有优势。

“主动脉和肺动脉还相对简单,二尖瓣和三尖瓣则要复杂得多得多。” 王巍教授认为,介入作为一种技术,内外科医生都可以开展,内科外科医生都可以成为介入医生。

王巍教授以常见的入路问题介绍了外科医生在介入中的优势。

目前TAVR常采用的入路方式有三种,即经外周动脉入路(以股动脉最常采用)、经升主动脉入路和经心尖入路。目前来说,经股动脉入路的应用最为广泛。当患者存在严重血管病变(如外周动脉硬化狭窄、升主动脉扩张或严重钙化)时,经心尖入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而经心尖入路的手术只能由外科医生来完成。

由于TAVR主要用于高危、高龄患者,经股动脉路径创伤较小,目前仍然是TAVR的首选途径。王巍教授认为,经心尖入路作为经股动脉入路的重要补充,未来将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王巍教授表示,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发展的新趋势也对医学的培养模式产生了挑战,它要求未来的心脏医生更加全面,甚至在10年、20年之后,完全有可能不再有心脏内外科之分,而只是心脏医生了。

“需要慢慢去规范,现在不光是从技术上融合,最重要是从理念上融合,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共融。将来医生的培养模式绝对不会是现在了,因为已经形成了这种格局。”王巍教授说。

2019年10月7日-13日 

中国结构周2019

暨第三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会议 

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