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构周2019 | 韩雅玲:把握机遇,共同开创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新时代
2019年10月7-13日,中国结构周2019暨第三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本次结构周以北京做为国内主会场,上海做为国内分会场,同时设置洛杉矶、巴黎等海外分会场。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在线分享前沿新科技,同时,近80台手术全网实时直播,涵盖多种结构性心脏病技术,如TAVR、二尖瓣介入治疗、左心耳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等。
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严道医声网有幸采访到北部战区总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韩雅玲院士,请她和大家分享对我国结构性心脏病学科发展的思考与期望。
北部战区总医院 韩雅玲院士
以高度、深度和广度,助力我国结构性心脏病发展
创新是学科发展的源动力。这和韩雅玲院士带领团队在临床科研创新路上的探索不止相契合,中国结构周开创了线上学术会议全新模式,让与会者可以跨越时空限制参与到会议学习中;同时,“学习周”的概念,让会议有更充分的时间更深入的展示领域内各项新技术进展,前两届结构周会议中,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置换术、可降解封堵器、特殊人群或不同影像指导下的TAVR等术式在中国结构周中都有所体现;而除了中国大陆,欧、美、中国港澳台多地多中心的参与,让结构周真正具有国际化属性,极大的开阔了与会者的临床视野。
“所以我觉得中国结构周是非常具有高度、深度、和广度的一个创新性学术会议,对推动我国结构性心脏病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浪潮在我们这里兴起之时。”韩雅玲院士对中国结构周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大会执行主席吴永健教授、周达新教授、林逸贤教授和团队在会议筹备工作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表示赞许和敬佩。
我国结构性心脏病学发展未来可期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起步较晚,但近年发展迅速,很多方面甚至实现了“弯道超车”。对于我国结构性心脏病未来发展前景,韩雅玲院士表示信心满满:
和很多业内专家一样,韩雅玲院士表示让大家最受鼓舞的便是Venus A-Valve、J-Valve等国产瓣膜器械的上市。未来3到5年,相信将有更多的国产器械上市。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某种程度上来说,更适合我们国家患者的特点,同时,多个国产瓣膜器械的上市,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韩雅玲院士期望目前已经上市的产品,能不断优化,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更好的为我们国家的患者提供治疗;同时,也希望未来更多的我国自主研发的优秀产品能应用到临床中。
另外,目前国内各大中心对于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学习热情也非常高,除了中国结构周外,成都国际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学术会议、China Valve (杭州)等学术平台,都以非常高的学术质量,为大家提供了学习实战知识和交流经验的平台。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家的共同努力推动下,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中心和术者能独立开展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高。
在韩雅玲院士看来,国内结构性心脏病专家在推动行业发展方面共同发力,大家以开放的心态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也是我国结构性心脏学科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
韩雅玲院士相信,随着技术的成熟和中国数据的积累,我国结构性性脏病介入治疗必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质”和“量”并驾齐驱,向结构性心脏病介入大国和强国迈进
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被视为介入心脏病学第四次革命。回顾我国PCI的发展,韩雅玲院士表示,经过30多年的沉淀和积累,我国PCI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从介入量来讲,目前已成为当之无愧的PCI大国。但总体而言,我国PCI整体水平距世界强国还有一定距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技术发展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介入水平相差较大,有些大的中心在复杂冠脉介入方面可以说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更多的偏远地区或者基层医院,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问题;第二,我们在临床数据分析和科研方面,没有跟上,尽管我们有大量的病例,但我们产出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还非常有限。
目前我们正处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蓬勃兴起的初期,如何在发展过程中让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质“和”量“并驾齐驱?
韩雅玲院士表示,目前我国结构性心脏病介入量相较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周期。而“质”和“量”是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相对来讲,肯定要有“量”的积累,经验和技术才能成熟到一定的程度,同时“量”一定要在保证“质”的情况下去发展。
汲取我国冠脉介入发展的经验,韩雅玲院士认为,在技术发展初期,做好临床数据的登记注册,为技术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实际数据;同时,针对我国自主研发的器械和技术开展规范的临床研究,通过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论证器械和技术的临床实践价值,对保障我国结构性心脏病在规范中快速前行,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10月7日-13日
中国结构周2019
暨第三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会议
我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