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ertisement

中国结构周2019 | 葛均波:传播新技术,掌握新知识

1.jpg

2019年10月7-13日,中国结构周2019暨第三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会议将在北京召开。本次结构周以北京做为国内主会场,上海做为国内分会场,同时设置洛杉矶、巴黎等海外分会场。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心血管病专家在线分享前沿新科技,同时,近80台手术全网实时直播,涵盖结构性心脏病技术,如TAVR、二尖瓣介入治疗、左心耳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等。在会议即将召开之际,严道医声网有幸采访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请他分享目前我国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方面的特点。

2.jp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葛均波院士


从无到有,中国结构周开拓全新网络会议模式

2017年,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发起,联合国内众多大型医院共同建立的“中国结构周”,开辟了崭新的“网络会议化”模式。中国结构周启动之初,主要是通过集中一周的时间进行病例讨论、手术演示、网络直播,从患者筛选、术前评估、策略制定、影像学指导、器械选择和术中操作等方面,对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诊疗模式进行规范化培训。

自2017年中国结构周启动以后,便引起了国内专家以及国际专家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有了首届中国结构周成功举办的经验,从第二届中国结构周开始,国外的专家也参与进来,进行24小时连续的网络转播,通过网络连接,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对结构性心脏病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交流。至今,中国结构周已成为一个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品牌会议


需求,促进技术的发展

“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国人均期望寿命是35岁,到2018年提高到77岁,上海的女性甚至达到85岁,我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葛均波院士指出,近些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与心脏结构相关的疾病,如主动脉瓣退行性病变、二尖瓣退行性病变、房颤等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疗器械的不断革新,以及人口不断增长的需求,使得国内越来越多的心脏医生开始尝试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心脏瓣膜疾病是结构性心脏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介入治疗方法和器械不断发展进步的背景下,心脏瓣膜疾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和治疗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R)便是未来的新方向之一。

“在未来一段时间之内,TAVR技术还将逐渐下沉,随着器械的不断改进创新,血管的并发症越来越少,介入治疗将被越来越多人接受。就像冠脉介入治疗一样,结构性心脏病经导管治疗将逐渐走向各个基层医院。”葛均波院士表示。


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发挥医生群体的作用

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外科手术微创化,内科也向这种微创化发展。但不能把一个人分段治疗,应该把人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强调以病人为中心,因病人而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才能够为病人提供花费少、创伤小、恢复快的新手段。“不要把它分成外科和内科,内科也可以做外科的事,外科可以做内科的事,我们并不说外科只开刀不能用药,未来医学的发展应该以病人为中心。”

“医学创新一定来自于临床需求,而不是实验室。而最了解患者临床需求的是医生和医疗机构。所以说,医学创新要充分发挥医生和医院的主体作用。”葛均波院士强调,所有的疾病问题都是来自于临床,医生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群体,能在临床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给病人提供一个优化的治疗方法。

对葛均波院士而言,中国结构周对公众来说是手术演示,但其真正的目标追求是传播新技术、新知识。“手术演示既不是把病人做好就行了,也不是做别人无法完成的病例。我们追求的是要在交流学术的同时,通过手术演示传递一个正确的信息,例如经导管心脏瓣膜治疗的共识是什么,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怎么能够给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疗,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国内外的同行,这才是中国结构周所追求的初心。”

2019年10月7日-13日 

中国结构周2019

暨第三届中国国际结构性心脏病会议 

我们不见不散